基于绿色文化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之思考
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是围绕班级教育、教学活动为宗旨,具有完善的系统性和明确的目的性。班级文化不是冰冷生硬、简单粗暴的规章制度,而是一种充满集体温暖和人文关怀的德育模式。从精神层面上来说,班级文化是学生的行为习惯、理想信念、班纪班风、制度体系的综合体现。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隐性的教育力量,在体现班级精神风貌的同时,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无法估量的育人功能。
为了充分挖掘班级文化的德育功能,两年前,我校在十八个教学班分年级段开展了“最美班级评比”的活动,以此促进班级文化建设。在绿色校园文化的大背景下,展现出“百花齐放、春色满园”的班级文化新气象,通过两年的尝试、摸索、发展和完善,各个班级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。
在创建班级文化的过程中,我们首先要求各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该年龄段的教育培养要求,制订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。在此目标的基础上,由班主任规划、科任教师协助,全体学生参与、学校和家长合力支持,用集体的智慧创建出各自最适合的班级文化,力求将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到极致。我来介绍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“三部曲”。
首先,分层撰写、制定合适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“主题词”。
1. 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,创建简单明了的班级口号。比如我学习,我快乐;我自信,我成功等。
2. 各班的班风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强烈的号召性,在以学校文化为背景的基础上,择词褒义,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。比如:诚信、团结、勤奋、进取。
3.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,班级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前沿阵地,所以,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始终把营造热爱学习的风气和学生能力的发展,放在班级文化建设的首位。
4. 充分利用教室的走廊、墙壁、黑板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,图书角让学生畅游书海,书画栏让学生尽显风采,黑板报成为德育的圣地,光荣榜培养学生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,卫生角体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……
5. 以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和实践活动,打造班级文化的灵魂。班级活动在顺应学校工作安排的同时,应结合时代特点,积极倡导正能量,糅合现代气息,开展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班级活动,在调节学生身心的同时,活跃班级气氛,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。
其次,潜心酝酿以班级物质文化彰显师生精神风貌的“五线谱”。
最美班级评比,首先评比的是班级环境的布置。环境是学校隐形文化的渗透和细化,是班级精神文化最隐秘而关键的体现,是班级精神和思想的物质载体,它是学生锻炼身手的舞台,更是师生交流的重要环节。
新课程教学倡导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学习过程。它需要学生将书本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;更需要班级文化对孩子的人文、思想作必要的补充。所以,我们需要利用班级环境创建这样的契机,充分发挥全班学生的智慧和特长,促进家校互动,利用教室的廊道、墙壁、板报等,充分发掘隐形的育人功能。
具体工作中,我们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,设立不同的文化要求。
1.低年级以教师引导为主,注重“色彩”。倡导它们在班级环境布置上主要以色彩为主。展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剪贴画、书法美术作品等,陶冶学生的性情。
2.中年级段的学生重“参与”。鼓励学生提供“金点子”,开辟的栏目由由学生提供素材,利用教室的资源,张贴学生收集的各种小常识,小资料等。让学生学会收集,学会判断,拓展他们的知识面。
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,好书使人受益终身,为丰富学生的知识,开阔视野。在我们的鼓励下,中年级段孩子们自主创立的图书角各具特色,从书籍的摆放、图书柜的布置、读书心语的选择等,无一不独具匠心,他们还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种活动,如“图书漂流”“跳蚤市场”,“知识竞赛”等。将班级文化创建的效能进一步充分体现。
3.对于高年级段的学生,我们更期待其“成长”,他们的班级文化应具有一定的规范和高度,除了对班上的每个同学从文明礼仪、学习常规、考勤常规、基本规范、卫生值勤、奖惩等多个方面每天进行评比量化分外。还倡导“你追我赶”的竞争意识,张贴学生自写或摘录誊写工整的美文和优秀书法、绘画作品,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,相互间取长补短,相互勉励、共同进步。
最后,唱响班级精神文化,引领学生追求人生理想的“主旋律”。
我们在全校十八个班级中,开展最美班级评比活动,目的是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,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和强大的班级凝聚力,以此催动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。我们定义的班级精神文化,不仅只是停留在班级环境的布置和美化工作上,更重要的是创建班级的精神文化。我们认为,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体的内涵,体现了班级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思想和素质。要激励一个集体,首先必须形成大家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,正是积极的能量,能团结大家、激励大家、使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 当这种局面形成时,这个团体就有高昂的斗志、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。所以在教育时,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,共同繁荣班级精神文化。
1.用好教材,超越教材——将教材内人文因素提取和扩张到班级文化中来,用丰富的活动,如课本剧、小品等形式来感染学生。新课程教材中弥漫着浓浓的人文气息。如《爱之链》、《最后的姿势》等。利用图书角,将孩子们感触颇深的课外读物演一演,议一议,如《青铜葵花》等,教师应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建设的资源,让学生去感受生活,感受关怀,并且让这些感受在课堂中弥漫,在生活中滋长。
2.开展多元化的评价,让学生学会赏识和接纳。
在传统的班级中,学生在校主要从老师那里获得评价,长此以往,会削弱了学生独立评价能力的培养。在新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加强“一事一评”,阶段推出班内多种“明星。”可以是体育、写字、表演、帮助同学、努力进步等各方面。这样形成“班内星光灿烂”和积极向上的局面;从被表扬的个体角度看,积极的行为得到了肯定,增强了自信;从未被表扬的个体角度看,形成积极发现别人的长处的习惯,知道可以从多种角度使自己也变得出色,也可产生自我激励的作用。
3.洞察每个学生思想动态,适时个体教育。
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,要努力做到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。既要把握好班级发展的大方向,又要悉心洞察每个学生思想动态,适时对学生个体教育。如有班级的专栏是“我的团队最最棒”,将全班分为四个团队,日日打分,周周评比,利用团队的力量互相督促、互帮互助,无形中凝聚了团队的力量,达到了共同提高、共同进步的目的。有时候光凭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,利用团队的力量,一个人会带动一大片。因此,对个体中出现的一些好的苗头要积极加以指导推广,力争把好事办得更好;对个体中出现的一些不太好的苗头教师要极力引导,把坏事变好或者把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;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积极加以疏导,让学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。
4.以丰富的班队活动带动班级间、学生间的交流和竞争。
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。一次精心设计的班队活动的教育作用远胜于一百次空洞的说教。开展班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活动,在思想上受到教育,在行动上得到改进。班会的形式可以是讨论、演讲、小品、相声、歌曲、辩论、调查汇报等,内容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、公民道德建设、文明守信、节日庆祝活动等为主。还要注意联系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,尽可能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。为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,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。从各方面进行评比,一周一评,优秀小组奖励一面小红旗。
5.言传身教,以宽阔的胸怀,做真诚的教育。
在班级文化建设中,师生关系这对矛盾,一直处于重要位置。教师要以宽阔的胸怀,真正把学生提到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的角度去包容、接纳。在工作中,教师应以宽阔的胸怀、和谐的包容,去做真诚的教育。用爱去教会学生爱,用宽容去教会学生宽容。
如果说士气是军队的灵魂,那么,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则是整个班级文化建设的精髓,更是整个学校建设的灵魂。在两年的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中,我们充分感受到情感文化是良好班级文化的基础,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因素。所以,我们要将学生的情感发展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,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文化的根据地,让学生在最纯美的年龄里接受最臻美的精神熏陶。
此文获2016年江苏省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二等奖
用户登录